毛泽东时代资生网,全社会成功实现 “全面就业”、“全民就业”。人人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成为新中国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在毛泽东时代人口快速增长,主席等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人人就业呢?
首先是主席本人的高度重视。
主席认为,失业是一个社会落后和经济倒退的体现,是经济组织运行无政府状态导致的,根本上是对一个本来正常的社会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了,必须解决这个旧社会的毒瘤。毛泽东将就业视为“国之大计”,确立了使全体劳动者实现 “全面就业” 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全面就业呢?
主席说:“国家必须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的办法。”为此,国家将此作为就业原则,1949年9月,毛泽东在解放上海时,针对上海的就业问题第一次提出 “统筹兼顾” 方针。他在给上海的一封电报中指出:“ 我们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兼顾,不轻易迁移,不轻易减员。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均着吃,多余人员设法安插到需要人的岗位上去。”
展开剩余75%这是一个难题资生网,但是,陈毅等人坚决予以贯彻。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 “统筹兼顾” 的原则,一方面采取对旧公职人员 “ 包下来” 的政策;另一方面实行政府介绍就业与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安排就业,顺利地解决了当时的失业问题。
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家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此相配合,在 “统筹兼顾” 就业原则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劳动力的 “统一调配” 政策。1952 年 8 月,政务院颁布了 《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 “劳动力的统一介绍要逐步向统一调配过渡”。随着我国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逐步确立, “ 统一调配” 逐渐转化为 “ 统包统配”。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总而言之,全国六亿人口,我们统统管着。比如统购统销,一切城市人口和农村里头的缺粮户,我们都管。又比如城市青年,或者进学校,或 者到农村去,或者到工厂去,或者到边疆去,总要有个安排。对那些全家没有人就业的,还要救济,总以不饿死人为 原 则。所 有 这 些,都 是 统 筹 兼顾。这是一个什么方针呢?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毛泽东虽然多次强调 “统筹兼顾”,但其实质却是 “统包统配”。为此,国家在农村实行集体制,让农民有事做,有饭吃;不管男女,只要到一定年龄,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可以直接成为集体的成员,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实现就业,并获得生产成果的分配。在城镇,国家则实行固定工制度和 “低工资,高就业” 政策,这些政策有效地解决所有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得各行各业得以快速发展。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
主要是要保证全社会成员人人有饭吃,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他将国家保障劳动权视为人权最根本的体现,不容许也见不得有人因为没有就业而饿肚子,排除了社会财富分配之外。
其次,毛主席将就业公平视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他批判“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公平社会,要消灭剥削,而消灭剥削之后,只有保证全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才能构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平等社会,防止资本主义式贫富悬殊,防止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人穷得饿肚子。
陈冠任畅销书《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全四册)说:“毛主席的就业观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既通过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人民真正的平等,又以劳动分配实现社会财富重构,其核心逻辑——将就业视为财富分配的调节阀,国家保证人人就业,不仅是高明的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也是主席真正‘站在与人民一起’的生动体现——因为,若口头上喊着‘以人民为中心’而事实上放纵老百姓失业、没饭吃或者为明日担忧,这不是主席的治国理念和人民立场。”该书全面讲述了毛泽东27年治国理政思想和智慧,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时代,为经典国史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册。
发布于:山东省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